為進一步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9月25日下午,學校黨委統戰部、團委聯合內蒙古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地方語言文字研究應用中心(內蒙古民族團結雜志社)、內蒙古博物院,在都林廣場共同舉辦“內蒙古博物院流動數字博物館進校園暨校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節”專場活動。活動依托數字展車、中華文化體驗、非遺展示、知識競賽等形式,為師生打造了一堂沉浸式“行走的思政課”。內蒙古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地方語言文字研究應用中心(內蒙古民族團結雜志社)主任阿拉坦巴根那,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副部長石瑛,學校黨委副書記格根哈斯,黨委委員、副校長雙虎出席活動。奔騰融媒、新聞天天看等媒體欄目進行現場報道。






活動在校園烏蘭牧騎與大學生藝術團的精彩文藝匯演中拉開序幕。展車內,師生們在內蒙古博物院黨團青年講解員的引導下,借助數字化展陳技術,探尋內蒙古的歷史脈絡與民族團結故事,感受內蒙古的歷史變遷與新時代發展成就;展車外,武術表演剛勁有力,蒙古族皮雕、弓箭制作技藝等北疆非遺項目盡顯文化魅力,書法、篆刻體驗讓師生近距離學習中華文化精髓,趣味集章打卡與自治區民委民族團結主題海報展都生動呈現了內蒙古各民族共同奮斗、共同繁榮的鮮活實踐。




“石榴籽小課堂”環節中,滿族學生石延祺、朝鮮族學生代表玄明珠分享成長故事,傳遞民族團結心聲;知識競賽現場,同學們圍繞紅色文化、民族政策展開激烈競答,還通過模擬紅色情景劇再現革命歲月,現場氣氛熱烈高漲。活動最后,內蒙古博物院黨員、團員青年參觀了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館與校史館,并與學校統戰部、北疆小紅馬大學生講解團圍繞“深化館校合作、搭建教育橋梁、提升講解員素養”等內容展開深入交流,為后續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此次活動是學校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創新實踐,以青年喜聞樂見的形式搭建起文化交流新橋梁,不僅豐富了思政教育載體,更推動文博機構與學校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為高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提供了可借鑒的新路徑。
學校黨委統戰部、團委相關負責人陪同參加活動,相關社團成員、兩部門科級聯系班級學生及少數民族學生代表共600人參與此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