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在各族干部群眾中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必須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和工作水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創造美好未來。
千百年來,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荊斬棘,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在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歷史進程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融進了人民群眾的血液和靈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內蒙古包頭鋼鐵廠建設遇到了設備和建設材料供應不足的難題。全國各地迅速掀起支援包鋼建設的熱潮,來自22個省55個市300多家企業的設備和材料源源不斷運到建設工地,包鋼很快提前建成投產,結束了內蒙古不產寸鐵的歷史。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內蒙古成立專門接收安置機構,抽調醫護和保育人員,先后接納東部地區3000多名孤兒,并負責孩子們的醫療保育工作。草原母親們把這些孤兒視為“國家的孩子”,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以博大的胸懷精心撫養教育孤兒成長成才。“齊心協力建包鋼”“三千孤兒入內蒙”,是新中國民族團結的歷史佳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動見證。這些感人故事告訴我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大家庭中的各民族緊緊團結在一起,成為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緊密結合正在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牢記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堅持從青少年抓起,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旗幟鮮明反對各種錯誤思想觀點。認真做好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全面使用國家統編教材,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科學文化素質。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強化網絡文化建設,讓互聯網成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謀劃好、實現好“十四五”時期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堅決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讓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共同創造新的歷史偉業和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