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深刻分析新時代民族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這些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論斷,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新發展,對于引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創新發展民族工作,夯實六個方面的基礎。
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基礎。實踐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因此,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基礎。各級黨委要把民族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提高工作的前瞻性、戰略性和創新性,增強做好民族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創新發展新時代民族工作。要組織各族干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全面堅持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確保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沿著正確的軌道向前推進。要結合新時代民族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加強民族領域基礎理論問題和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政策的話語體系,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提供源頭活水和智力支撐。要夯實民族工作基層基礎,大力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和各類人才,不斷推動民族事務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再上新臺階。
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基礎。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揭示了中華民族從自在走向自覺的必然規律和內生動力,指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強調“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我們要深入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納入干部教育、國民教育和社會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植入各族人民心靈深處。要協同多學科、多機構、多領域,建立和完善研究體系,聚焦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等課題進行研究,為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提供學術支持。要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和主導權,讓互聯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基礎。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基礎。要堅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增進一體,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讓各族群眾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要創新工作方式和載體,全面深入持久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把各族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不斷提高各族群眾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水平,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因此,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作出貢獻。要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要采取家庭教育、課堂講授、社會實踐等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讓各族群眾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中華文化自信,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要進一步發揮好中央、發達地區、民族地區三個積極性,優化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機制,制定和完善差別化的區域政策,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要進一步實施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興邊富民行動等規劃,謀劃好“十四五”時期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繼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把“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能力。要在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的基礎上,著力推進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穩定脫貧機制,鞏固和發展脫貧攻堅成果,讓各族人民邁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推進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基礎。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確保民族工作在法治軌道上運行,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基礎。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規體系。要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問題就按什么問題處置,依法妥善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證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權利、平等履行義務。要嚴密防范、堅決打擊各種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宗教極端活動,努力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