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相關學院:
根據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大學生新文科實踐創新大賽組織委員會《關于舉辦2025年大學生新文科實踐創新大賽的通知》精神,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打造文科實踐育人平臺,深化文科實踐教學改革創新,加強文科實戰型人才培養,提高文科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力,學校擬舉辦2025年大學生新文科實踐創新大賽。
一、大賽主題
融創賦能實踐致新
二、大賽目標
“大學生新文科實踐創新大賽”是面向在校大學生舉辦的校園賽事,旨在強化文科專業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問題的緊密聯系,引導文科專業學生以大賽為平臺開展扎根實際、深入一線的實踐創新活動,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推動新思想、新技術等內容在各學科專業中真正落地,產出一批調查報告、研究報告、文藝作品、應用產品等高質量實踐創新成果,提高文科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涌現一批實戰型高素質文科人才,推動高校文科人才培養實質性“脫虛向實”,將人才“軟實力”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
——更思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文科培根鑄魂價值功能,引導學生扎根中國大地開展實踐創新,在實踐中了解國情民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有理想、敢擔當的新時代青年。
——更實戰。堅持實踐導向,引導學生結合專業學習開展項目探索和賽事鍛煉,在實踐中發現真問題、真解決問題,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提升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培養國家戰略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實戰型文科人才。
——更融合。深化跨界融合,突破學科之間、校際之間、產教科教之間、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界限,建立綜合性實踐創新平臺,推動學生開展跨學科、跨專業、跨產教的實踐鍛煉,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培養具有跨學科思維的復合型人才。
——更創新。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推動項目式教學改革,鼓勵學生聚焦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以項目為牽引的實踐創新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文科拔尖創新人才。
——更智能。推動數智賦能,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引導學生運用新興技術賦能人文社科新發展,研究數字技術倫理性、思想性、智慧性等人文相關新問題,提升學生科技素養和綜合能力,培養數字時代文科創新人才。
三、大賽內容
大賽根據不同學科專業方向設置文史哲、經管法、教育、藝術四個組別。參賽團隊要聚焦社會現實問題,結合專業學習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社會實踐、生產實習、志愿服務、國際交流等實踐創新活動,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具體實踐問題。(詳見附件1)
四、參賽要求
1.參賽團隊要堅持問題導向,將專業學習與社會實踐深度融合,在扎根社會基層、直面真實場景的過程中,以專業視角剖析社會問題、解決現實難題,推動學科專業知識在真實問題中的運用,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對社會的認識、增進同人民的感情。
2.本次大賽面向在校本科生。大賽參賽形式為團隊賽,每支參賽團隊由3-15名學生和1-3名指導教師組成,其中團隊負責人1名(須為文科專業本科生),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跨學段組隊。每人限負責一個團隊,但可同時作為團隊成員參與其他團隊報名。每位指導教師至多指導2支參賽團隊。
3.參賽團隊只能選擇1個符合要求的組別報名參賽,報名時以參賽團隊負責人學籍所在學校作為參賽單位。已獲首屆大賽決賽金獎、銀獎的項目,如內容基本相同并無特別創新進展,不得重復參賽。已獲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銅獎及以上的項目,不得參賽。
4.參賽項目應弘揚正能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實、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其他法律法規的內容。應在創意、想法、思路等方面具有原創性,所涉及的發明創造、專利技術、資源等必須擁有清晰合法的知識產權或物權。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識產權或者其他權利。一經發現或經權利人提出并查證,將取消其參賽資格。各高校要對參賽項目進行嚴格審查,確保參賽項目的合規性和真實性。
五、參賽形式
參賽項目均須提交《參賽項目報告》(詳見附件2)及《參賽項目匯報材料》。視項目情況可酌情提交有關支撐材料。其中《參賽項目報告》將作為評審的主要依據。《參賽項目匯報材料》須由參賽團隊獨立完成并真實反映團隊親身實踐過程,采用PPT、PDF等可用于匯報展示的形式。有關支撐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調研報告、研究報告、論文、報道等反映項目實踐過程及成果的材料。
六、大賽賽制
大賽采用初賽、決賽兩級賽制。初賽由各學院組織。決賽由教務處主辦,新聞傳媒學院承辦。決賽設置網評賽、現場賽兩個環節。項目在各賽段各環節的成績獨立計算,不累計。
七、評審規則
大賽評審堅持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接受社會監督。
大賽評審堅持實踐導向,以學生實踐能力為重點,考察學生能否結合專業學習真正深入一線開展實踐(包括實踐時長、形式、規模、頻次等方面),在實踐中發現真問題、真解決問題,提高專業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評審指標詳見附件3)
大賽評委以高校專業教育領域專家為主,有針對性地邀請有關部門、行業企業等實務專家參與。各比賽環節的相關評審資料須留檔備查。
八、獎項設置
1.決賽設置金獎1名,銀獎3名、銅獎4名、優秀獎若干,獲獎比例視情況確定。
2.決賽設優秀組織獎,表彰在大賽組織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學院,由大賽組委會評定。
九、賽程安排
1.參賽報名:參賽團隊通過大賽系統(網址:https://xwk.sdu.edu.cn/)注冊報名。報名系統開放時間為8月1日,報名截止時間不得晚于9月1日。
2.初賽:由各學院自行組織。學校管理員登錄大賽平臺對報名參賽項目信息發給相關學院,學院安排組織初賽,在9月7日前完成晉級決賽的項目推薦工作(推薦項目應有名次排序,供決賽參考)。每個學院推薦晉級決賽項目最多不超過8個。
3.決賽:根據學院推薦結果安排網評賽、現場賽。現場賽階段組織參賽團隊使用匯報材料進行現場展示和答辯,評審專家綜合展示及答辯情況進行評定,決出大賽獎項。
十、工作要求
1.各學院要高度重視,加強宣傳,廣泛發動,鼓勵各學科專業圍繞理論與實踐問題設置引導題目,鼓勵學生結合專業學習組隊進行實踐創新,做好學生參與實踐創新項目立項和競賽準備工作。
2.各學院要加強指導,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大賽,重點加強對學生賽事選題、實踐過程的指導,邀請實務界、業界導師共同開設相應課程、講座等,做好學生參賽指導,并為指導教師計算相應工作量。
3.各學院要及時做好總結推廣,將學生參與競賽作為加強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舉措,通過大賽促進實踐教學改革,凝練形成各學科專業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教學模式。
請各學院最晚于8月10日前將《大賽管理員信息表》(見附件4)的Word版和加蓋公章的PDF版發至大賽組委會郵箱(sjjxk202307@126.com),組委會將盡快郵件反饋各校管理員賬號注冊鏈接。
聯系人及聯系方式:
教務處吳老師,0471-5983449
新聞傳媒學院王老師,18865550996
大賽郵箱:sjjxk202307@126.com
附件:1.參賽項目組別
2.參賽項目報告
3.項目評審指標體系
4.大賽管理員信息表
教務處
2025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