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院簡介
(一)辦學歷史
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發展歷程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與時代使命。學院成立于2018年6月,其前身為1983年成立的蒙文??茖W校馬列教研室。2000年,學校成立政法系,馬列教研室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拓展學科建設,構建起更為系統的思政課程體系。2011年,馬列教研部從政法系獨立出來,升格為二級教學部門,歷經七年的內涵發展與創新實踐,2018年6月,馬克思主義學院正式成立,實現了從教學機構到學科建設實體的跨越,開啟了新時代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二)專業設置
馬克思主義學院承擔著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工作,堅決貫徹思政課的立德樹人使命,不斷深化和完善全方位、全過程育人體系,深入推進思政課的鑄魂育人效果。同時,學院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該專業于2007年創辦,2013年升格為本科專業。憑借扎實的專業建設成效,2021年成功獲批自治區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4年獲批教育碩士(學科教學·思政)方向研究生招生資格。該專業依托自治區一流本科專業及教育碩士(學科教學·思政)方向,已構建“本碩一體”培養體系;同步推動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形成覆蓋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貫通本科到碩士的多層次、多元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

(三)師資力量
目前,學院擁有一批學位、年齡、職稱合理的優秀教師團隊。教職員工33人,其中教授6人,占比18.2%;副教授6人,占比18.2%;博士11人,占比33.4%;碩士20人,占比63.6% ,高層次人才儲備充足;碩士生導師4人、校外兼職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8人,特聘教授2人,銀齡教師1人,為人才培養注入多元智慧。團隊中涌現出一批國家級、省部級優秀人才:榮獲全國優秀社科普及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自治區“草原英才”、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內蒙古青年“五四獎章”、入選自治區意識形態領域“四個一批”人才、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一層次人才、自治區高等教育“111工程”二層次人員1人;入選自治區草原英才創新創業人才、科技英才1人,自治區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2人、自治區高校最美思政課教師、“盡職圓夢踐行者”—北疆最美教師1人,自治區高校優秀輔導員1人,自治區高校黨課名師1人,自治區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示范性種子”教師2人,近五年獲得全區高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學技能大賽二等獎1人,獲得自治區高等院校青年教師技能大賽二等獎2人,自治區本科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中獲得一等獎1人。學院始終堅持“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原則,不斷推動教學科研發展。專任教師中主持國家社科項目13項,教育部一般項目3項,國家民委項目3項,省部級重點項目4項,一般項目40余項,出版專著9部,主編教材5部。獲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建設自治區級一流課程1門、自治區在線課程1門、校級在線課程2門、省部級科研創新團隊1個、校級科研創新團隊3個,校級教學創新團隊2個。


二、人才培養與實踐育人
本專業注重實踐性,在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杭錦旗、興安盟科右前旗、科右中旗、通遼市科左后旗、通遼市庫倫旗設有28個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習、實訓平臺。近年來,本專業學生參加全國高校思政教育師范生技能測試暨微課比賽二等獎1人、三等獎5人;參加自治區大學生講思政課比賽獲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5項;參加學校師范生技能大賽獲得一等獎4人、二等獎3人、三等獎5人;參加“挑戰杯”全區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獲得三等獎3項;參加學校第六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得三等獎1項,獲批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4項,校級訓練項目2項。2016級思想政治教育班獲全國活力團支部獎,馬克思主義學院志愿者服務隊獲得2019年全區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志愿者服務隊”等榮譽。

三、特色優勢
(一)緊跟時代步伐,及時宣講黨的理論與政策
作為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重要陣地,馬克思主義學院每學期結合時事熱點,如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三中全會精神,組織教師團隊深入學習會議精神,并將其融入思政課程教學中。通過專題講座、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學生全面、深入地宣講黨的最新政策和理論成果。

(二)黨建引領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學院積極與地方教育部門、中小學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近幾年,先后與海拉爾西路小學、北垣街小學等多所學校建立黨建共建及實習實訓基地,多次聯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等活動,與多家單位掛牌成立“行走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加強了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實現了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和教學方法的相互借鑒。

(三)創新教學模式,打造“館課一體化”現場課
學院組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館現場課教學團隊,創新性地建設“館課一體化”現場課,打破傳統課堂的空間限制,將教學場所延伸至教育館。在現場課中,學生能夠近距離接觸豐富的圖文資料、實物展品,在生動的情境中感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刻內涵,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體驗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團隊為大中小學師生、干部、群眾講授現場課,授課人數達5萬人次。

(四)深化教研合作,加強集體備課與虛擬教研室建設
馬克思主義學院高度重視集體備課工作,建立了常態化的集體備課制度,共同研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案例,將優秀的教學案例和教學方法在全院范圍內進行分享,促進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研室與中央民族大學等6所院校建立虛擬教研室,2025年6月掛牌成立了大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虛擬教研室,不僅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還為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學術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