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院簡介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成立于2000年,現有在校生950余人,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網絡空間安全、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共5個本科專業。2013年“信息處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入選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學團隊。學院擁有國家語委研究基地、國家民委和自治區民委重點實驗室、可信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院士專家工作站等省部級科研平臺4個。建設有自治區首家“華為云學院鯤鵬中心”,與華為共建現代產業學院。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結構持續優化。現有專任教師40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19人(含教授5人),中級職稱教師11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占比77.5%(其中博士8人)。擁有自治區級教學團隊和校級創新團隊共3個,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內蒙古自治區突出貢獻專家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工程”人選1人。22.5%的教師(9人)具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此外,學院還聘請銀齡教師、特聘教授、外聘教師,形成多元化師資梯隊。
二、學科專業建設
電子信息學科緊密對接國家及自治區重大戰略需求,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根基,逐步拓展開設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網絡空間安全、機器人工程等新工科專業。學科建設成果顯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入選內蒙古自治區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4年9月獲批電子信息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同年獲批自治區提質培育學科,將于2026年正式招生。師資隊伍方面,學位點現有碩士研究生導師9人、校外兼職導師8人、校外行業導師5人,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堅實支撐。
學院目前擁有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1門、自治區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校級在線開放課程1門、校級一流本科課程3門、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4門。學院教師主持完成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國家民委教學研究課題等省部級教育教學類課題,2019年“蒙古語少年兒童民間故事有聲資源庫建設與推廣應用計劃”獲得國家民委教學成果二等獎。
三、人才培養
學院堅持“黨建+業務”深度融合,主動對接內蒙古“五大任務”和電子信息產業需求,引入華為、中軟等頭部企業優質資源,打造“沃土計劃”“精英班”等特色項目,7個案例入選校級“真實項目案例庫”,4個案例入選校級“課程思政”優秀教學案例。黨建引領推動教育教學、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創新創業等工作,黨員教師微黨課入選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微黨課推廣案例,師生主要參與開發的全國最大蒙古語聽書平臺“藍色草原聽書平臺”入選“2020年度全國新聞出版深度融合創新案例”。連續4年組織開展“微黨課比賽”,教工支部先后獲評校級“先進黨支部”、“堅強堡壘支部”,2024年度總支書記抓基層黨建評價等次為“好”,所在黨總支獲評校級先進黨組織。


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規劃工作,通過多舉措為學生發展提供支持。每年,學院定期舉辦3-5場職業生涯規劃培訓和3-5場就業指導講座,并積極為學生推薦實習及就業崗位。2024、2025屆畢業生就業落實率均達到88%以上;近五年,已有12名畢業生成功考取內蒙古工業大學等區內外高校的碩士研究生。憑借在就業工作中的突出表現,學院榮獲“2024年度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學院組織學生參加雙創活動,培育項目600余個,1名同學獲全國大學生就業創業優秀人物稱號,學生團支部獲“全國活力團支部”稱號。以賽促學、賽教融合,2022年以來獲全國仿真創新應用大賽一等獎等國家級獎項11項,獲“挑戰杯”全區大中學生創業計劃競賽自治區特等獎等省部級獎項101項。學院獲評2022-2024年度教學工作先進集體,計算機科學教研室獲評學校標桿教研室。

四、特色優勢
(一)深化產教融合,打造特色育人體系
學院立足內蒙古電子信息產業需求,以校企合作為核心驅動力,構建“課程-實訓-就業”一體化培養模式。2021年與華為共建自治區首家“華為云學院鯤鵬中心”,2024年升級為現代產業學院,形成“專業特色學院+產業學院”雙平臺支撐。通過全面引入華為課程體系,開設高斯、鴻蒙、OpenEuler等前沿課程,實現教學內容與技術迭代同步;搭建華為Talent實訓平臺,聯合開發“理論-實踐-產業”銜接資源閉環。創新“校內基地+校外載體”實踐模式,與和林格爾新區、賽罕區實訓基地共建雙軌平臺,2023年建成鴻蒙實習基地,58名學生接受企業講師全程指導。推行“精英班+認證+就業”路徑,累計培養鯤鵬、鴻蒙、網絡安全精英班學生300余人,9人通過華為認證,每年舉辦專場招聘會打通人才輸送鏈路,專業特色與產業適配度顯著提升。


(二)依托院士工作站,驅動科研與學科雙提升
以2023年獲批的可信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院士專家工作站為核心,構建“科研突破-學科提質-地方服務”協同發展格局。工作站聚焦大數據可信處理、人工智能應用等前沿領域,引領學院科研質量跨越式增長,已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家社科基金2項、內蒙古科技重大項目1項、內蒙古關鍵技術攻關計劃3項,形成覆蓋多領域的科研矩陣。以學術交流拓寬合作邊界,近兩年聯合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及權威機構,舉辦高水平學術講座5場、全國性會議3場,吸引500余人次參與。錨定區域需求,2025年獲批自治區重點研發與成果轉化計劃項目2項,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畜牧業升級領域,以技術創新服務地方產業提質增效。


(三)構建多元第二課堂,賦能學生綜合發展
打造“學科競賽+社團活動+社會實踐”三位一體育人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與專業競爭力。依托“程序開發社團”“智維·計算機技術社團”,形成200余人核心群體,年均開展編程培訓、創新創業實訓等活動20余場,2022年以來承辦華為ICT大賽、“藍橋杯”等高水平賽事10次,學生累計斬獲國家級、省部級獎項112項。以“實踐育人”為導向,組織多樣化社會實踐活動,2025年暑期“三下鄉”團隊赴赤峰開展社區服務與紅山文化研學,實現服務社會與文化認知雙向賦能;推動“返家鄉”實踐,學生在政府、法院、科技館等崗位歷練,將專業知識融入基層服務,錘煉實操能力與社會責任感,達成價值塑造與能力提升的有機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