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邢婷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么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包含尚儉戒奢的精神境界、道德追求,倡導合理節儉的生產生活方式,蘊含節用愛民、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經驗,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可靠保證。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早已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中,成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尚書》有言“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墨子指出“儉節則昌,淫佚則亡”,諸葛亮誡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樸素古訓中,凝結著修身齊家的處世智慧,蘊含著節用裕民的治國之道。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先賢不僅以節儉自律,更將其融入家風家教中,澤被后人,并世代傳承。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節儉,為官清正,即便顯貴之后,仍“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他時常教育子孫要勤儉節約,不能貪戀富貴、沉迷享樂。在范仲淹的嚴格管束下,范家始終保持廉儉家風,四個兒子皆德才兼備。
節儉樸素,力戒奢靡,是我們黨的傳家寶。從革命年代“節省每一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到建設時期“勤儉是個傳家寶,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再到改革開放初期“要勤儉辦一切事情”,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始終激勵著我們黨百折不撓、銳意進取。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要求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遏制無謂消耗、減少資源浪費,制定中央八項規定,印發、修訂《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不斷增強“過緊日子”的自覺,推動全黨全社會形成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良好風尚。
過去我們黨靠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斷成就偉業,現在我們仍然要用這樣的思想來指導工作。如今,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國家富裕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但艱苦奮斗的精神一點都不能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能說有錢了,就飄起來了,嘚瑟起來了,這不行。”要清醒看到,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要跨的檻還有很多。面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艱巨繁重的任務,黨員干部必須主動接過先輩艱苦奮斗的接力棒,傳承勤儉節約的好傳統,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
心懷敬畏,將勤儉意識化為行動自覺。敬畏是自律的開端。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一次早餐后,看到秘書正要把鍋里剩下的大半碗稀飯倒掉,他立刻制止,并語重心長地說:“我們每天端起飯碗,就要敬畏農民的勞動,這種敬畏感要發自內心、要是自覺的。”他還當即表示,中午不去吃工作餐了,回來再添把米,把剩下的這點飯吃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要不斷加強宣傳教育,引導人們從內心深處樹立敬畏意識,敬天惜物、感恩勞動,把勤儉節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發揮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風成于上,俗化于下。在作風建設方面,領導干部帶好頭是無聲的示范。毛澤東同志睡衣上的73個補丁,周恩來同志“一片菜葉抹碗底”的樸素飲食,無不刻印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本色和作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一以貫之帶頭厲行節儉。到基層調研,吃大盆菜、喝南瓜湯;對出訪活動,多次指示要精算代表團飯店入住天數,能省則省,不要浪費,住地不要豪華,干凈舒適即可。黨員干部要自覺傳承勤儉節約的作風,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上作表率。既要躬身力行,從珍惜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等小事做起,養成尚儉戒奢的習慣,也要做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動者,教育親屬子女勤儉持家,把勤儉節約的好作風延伸到家庭、輻射到社會,使其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