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工作重心下移,撲下身子深入群眾,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做好群眾工作,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廣大黨員干部要始終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永遠做人民公仆。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也是克服艱難險阻、化險為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和優良傳統。反之,脫離群眾,是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必須提高警惕。能否做到密切聯系群眾,樹立群眾觀念,關鍵要看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是深入群眾之中,還是站在群眾之上。1922年,黨的二大通過的《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就強調“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之中和之上,看似一字之別,實質迥異,兩者心態不一樣,作風和結果也大不相同。
撲下身子、深入群眾,就是以服務的心態和姿態,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甘當人民的“小學生”“勤務員”。黨的十八大后制定的第一部重要黨內法規——中央八項規定,專門強調“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多同群眾座談”。站在群眾之上,心態就明顯高于群眾,說話盛氣凌人,辦事唯我獨尊,一切都是“我說了算”,甚至把自己當成“官老爺”。至于群眾滿不滿意、辦事科不科學、能不能解決急難愁盼問題,都不重要。現實生活中,有的領導干部衙門作風、特權思想嚴重,下基層、搞調研高高在上,不愿意和群眾同坐一條凳子,聽不進群眾講的真話,忘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結果動靜很大,問題沒解決幾個,讓群眾反感。
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真心實意當“老百姓的官”。“時代楷模”廖俊波,車上隨時備著衣服、雨傘、被子等“四件套”,能在現場就不在會場,被譽為“他是我老大哥,是和我們農民坐在一條板凳上的人”。優秀紀檢干部李夏,為了和老百姓融在一起,專門學會了口音濃重的績溪方言;為了隨時讓群眾找到自己,他把手機號碼貼在群眾家里。直到今天,當地老百姓還會含著眼淚回憶:“有事找李夏。”河南周口“蹭飯書記”董桂林,時時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處處想著老百姓的煩心事、撓頭事,受到老百姓信賴和歡迎。
你離群眾有多近,群眾和你有多親。抗日戰爭時期,我們的軍隊和人民是魚水關系。正是有了人民的“水”,軍隊才一次次打敗兇殘的日寇,取得抗戰的最終勝利。在奮進新時代的征程中,同樣需要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凝聚億萬人民攻堅克難的磅礴偉力。人民群眾的感情最樸實,眼睛也最明亮。如果感情上疏遠群眾、工作上脫離群眾,在群眾面前只走形式、只圖虛名,不顧民意、不解民難,就聽不到真話、摸不到實情,久而久之黨群、干群之間就會形成一堵高墻,黨的根基就會不穩固。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站穩人民立場,厚植為民情懷,關鍵就是要真正帶著感情,深入群眾之中,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多拜群眾為師,多聽群眾說話,從群眾實踐中汲取養分和力量,切實以愛民之心、為民之舉,在“只見公仆不見官”的良好氛圍中,擔好使命、守好初心。(孫現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