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院簡介
教育學院成立于2024年,由原學前教育學院與基礎教育學院合并組建。學院現開設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兩個本科專業,全日制在校生986人,以“師德高尚、專業扎實、創新卓越”為培養目標,畢業生主要服務于內蒙古及周邊省區,致力于為基層農村牧區輸送應用型教育人才,成為推動地方教育發展的骨干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工40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17人,占比43%,中級職稱教師17人,占比43.6%,博士研究生學歷5人,占比12.8%,雙師雙能型教師12人,占比30%。獲內蒙古自治區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二級教授和特聘教授各1人,銀齡教師1人,自治區高等教育“111工程”教師1人。

二、專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一)教育碩士點取得突破
2024年,學校成功獲批成為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教育學院正式承擔教育碩士專業學位點建設任務。目前組建了由15名專兼職導師構成的導師團隊,(含特聘教授3名,銀齡教授1名,正高級職稱 7名,副高級職稱 4名及行業導師10名),形成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和學科教學(思政)三大特色培養方向,構建起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培養體系,在服務少數民族邊疆地區教育發展方面形成顯著優勢。
(二)專業建設成果形成梯隊發展
2019年教育學一級學科獲批國家民委重點建設學科;2020年小學教育專業獲批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2022年學前教育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4年獲批教育碩士點建設單位;2025年獲批1門國家級一流課程和2門自治區一流課程;

(三)課程體系創新
建設國家級一流課程《小學教育學》及自治區級一流課程《小學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學原理》《自然科學導論》《學前教育學》等5門精品課程。形成基礎理論+實踐能力+創新素養的課程群體系,為邊疆地區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提供核心支撐。



三、科研創新雁陣效應成效顯著
形成以國家級項目為引領、省部級項目為支撐的科研創新雁陣格局,累計獲批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省部級重點項目51項,出版學術專著14部、特色教材3部,發表高質量論文92篇。
四、教育人才孵化平臺建設
構建“學科-實踐-藝術-教師教育”四位一體培養體系,建成數字實訓室、學前兒童保育實訓室等70余間專業教學場所,并與40余所優質基礎教育機構共建實踐基地,形成“教學-實訓-實踐”全鏈條育人平臺。同步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計劃,累計派遣130名學生赴興安盟科右中旗開展教育幫扶,實現硬件建設與社會服務協同發展。


五、人才培養
(一)黨建促學建培基鑄魂引領育人方向
學院以黨建+專業雙融合育人模式為核心,通過黨史研讀、紅色研學等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培養,建立師生黨支部共建機制,推動黨建與學科建設協同發展,相關專業入選自治區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二)構建“三全育人”新生態,打造育人共同體
學院以黨團班一體化為抓手,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通過團日活動和學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構建五育融通、數字賦能的育人新生態。其中五線聯動?教育賦能實踐團組織47名師生分赴5個盟市,開展普通話推廣、民族團結教育等實踐活動,累計服務800余人次,獲地方政府高度評價,充分彰顯實踐育人成效。




(三)以賽促學賦能職業發展
學院以"青馬"計劃為載體,堅持"厚基礎、補短板、廣涉獵"培養理念,通過人才需求調研、教學技術更新和科學論證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依托名師引領及三筆字大賽、教師技能大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平臺,構建多元發展支持體系,顯著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與實踐能力。其中,1名學生在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中表現突出,先后獲得內蒙古賽區決賽成長賽道高教組銀獎和全國總決賽銅獎,實現該校在該賽事的歷史性突破。




(四)以文化人,打造生動美育新課堂
學院始終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依托學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通過“強國有我展宏圖,青春奮進譜華章”等系列活動,厚植家國情懷、培養責任擔當,為青春成長注入豐富文化內涵。持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專業教育、思政教育相融合,賦能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為推動愛國精神、建設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