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長,這個參賽組別怎么選呀?”“老師,項目計劃書的創新點怎么提煉更清晰?”……6月4日,外國語學院教學樓內的創新大賽報名指導現場熱鬧非凡,一場“學生教學生、老師細指導”的暖心互動正在上演。
現場中,高年級同學化身“朋輩導師”,圍坐在學弟學妹身邊,手指輕點屏幕,從報名系統操作流程到參賽材料準備清單,用親身經歷拆解“避坑指南”——“去年我們團隊在‘創意組’和‘創業組’之間糾結,后來發現核心是看項目是否落地運營,你們可以先梳理商業計劃書的框架……” 言語間滿是實戰經驗的分享,筆記本上勾勾畫畫的重點,是朋輩間最質樸的傳承。
講臺旁,指導老師則聚焦“痛點”精準點撥?!巴瑢W們,創新點要落在‘解決什么問題’上,比如這個鄉村振興項目,能否結合你們調研的農戶物流痛點,突出技術應用的差異化?” 老師們手持同學們提前準備的項目提綱,一對一拆解邏輯鏈條,從參賽規則解讀到評審要點分析,用專業視角為項目“把脈絡、梳筋骨”,既肯定創意閃光點,也直言“計劃書結構松散”“數據支撐不足”等問題,字字句句緊扣“以賽促學”的初心。
沒有生硬的理論灌輸,只有“過來人”的傾囊相授與師者的耐心雕琢。這場小范圍的指導現場,既是參賽學子理清思路的“加油站”,更是校園里“傳幫帶”精神的生動注腳——當朋輩的溫度遇上師者的深度,創新的種子,正在交流與碰撞中悄悄埋下破土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