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民族學院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實施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堅持和加強黨對審計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強化對學校任命或聘任的黨政處級領導干部(以下統稱“領導干部”)的管理監督,促進領導干部履職盡責、擔當作為,確保黨中央令行禁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以及有關黨內法規,結合學校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學校改革發展大局,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經濟責任,客觀評價,揭示問題,促進權力規范運行,促進反腐倡廉,促進學校各項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經濟責任,是指領導干部在任職期間,對其管轄范圍內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經濟方針政策、決策部署,推動學校事業發展,管理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防控重大經濟風險等有關經濟活動應當履行的職責。
第四條 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對象:
(一)學校任命或聘任的處級正職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職領導干部,包括二級學院、部、處、研究中心、教學輔助部門正處級領導干部或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處級領導干部。
(二)學校黨委要求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的其他領導干部。
第五條 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的情況,應當依法依規接受審計監督。
經濟責任審計可以在領導干部任職期間進行,也可以在領導干部離任后進行,以任職期間審計為主。
第六條 審計處依規依法獨立實施經濟責任審計,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拒絕、阻礙、干涉,不得打擊報復審計人員。
對有意設置障礙、推諉拖延的,應當進行批評教育和通報;造成惡劣影響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嚴肅問責追責。
第七條 審計處和審計人員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負有保密義務。
第八條 學校黨委和行政應當保證履行經濟責任審計職責所必需的機構、人員和經費。
第二章 組織協調
第九條 學校黨委和行政應當加強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領導,建立以紀檢監察、組織、人事、審計、財務、國資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系會議制度(以下簡稱聯系會議)。聯系會議下設辦公室,負責聯系會議日常工作,辦公室設在審計處,辦公室主任由審計處負責人擔任。聯席會議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
第十條 聯系會議的主要職責:研究擬訂有關經濟責任審計的制度文件,監督檢查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情況,協調解決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推進經濟責任審計結果運用,完成學校黨委交辦的其他工作。
第十一條 經濟責任審計應當有計劃地進行,根據干部管理監督需要和審計資源等實際情況,對審計對象實行分類管理,科學制定經濟責任審計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審計項目計劃,推進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審計全覆蓋。
第十二條 年度經濟責任審計項目計劃按照下列程序制定:
(一)學校黨委組織部提出審計計劃安排,組織部提出領導干部年度審計建議名單;
(二)審計處征求紀檢監察處意見后,納入審計處年度審計項目計劃;
(三)提交學校黨委審議決定。
第十三條 年度經濟責任審計項目計劃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調減或者追加的,應當按照原制定程序,報學校黨委批準后實施。
第十四條 被審計領導干部遇有被有關部門采取強制措施、紀律審查、監察調查或者死亡等特殊情況,以及存在其他不宜繼續進行經濟責任審計情形的,審計處與紀檢監察處、組織部等有關部門協商并提出意見,報學校黨委批準后終止審計。
第十五條 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采取審計處自行審計或委托社會審計機構審計,委托審計所需經費列入學校年度預算予以保證。
第三章 審計內容
第十六條 經濟責任審計應當以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為基礎,以領導干部權力運行和責任落實情況為重點,充分考慮領導干部管理監督需要、履職特點和審計資源等因素,依規依法確定審計內容。
第十七條 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內容包括:
(一)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經濟方針政策、決策部署情況;
(二)本部門重要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執行和效果情況;
(三)重大經濟事項的決策、執行和效果情況;
(四)財政財務管理和經濟風險防范情況,主要建設項目、資金等管理使用和效益情況,以及預算管理、預算執行情況;
(五)在經濟活動中落實有關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和遵守廉潔從政規定情況;
(六)以往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情況;
(七)其他需要審計的內容。
第四章 審計實施
第十八條 審計處按照年度經濟責任審計項目計劃、組織部提交經學校黨委批準的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名單,組成審計組或委托社會審計機構實施審計。
第十九條 對同一部門2名以上主要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可以同步組織實施,分別認定責任。
第二十條 審計處在實施審計前,按照規定向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部門或者原任職部門送達審計通知書,同時,抄送紀檢監察處、組織部等有關部門。
第二十一條 實施經濟責任審計時,應當召開由審計組主要成員、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部門有關人員參加的會議,安排審計工作有關事項。聯席會議有關成員部門根據工作需要可以派人參加。
審計組應當在被審計部門公示審計項目名稱、審計紀律要求和舉報電話等內容。
第二十二條 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應當聽取被審計領導干部所在部門領導班子成員的意見,聽取聯席會議有關成員部門的意見,及時了解與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有關的考察考核、群眾反映、巡視巡察反饋、組織約談、函詢調查、案件查處結果等情況。
第二十三條 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應及時、準確、完整地提供與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有關的下列資料:
(一)被審計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履行情況報告;
(二)工作計劃、工作總結、會議記錄、會議紀要、決議決定、請示、批示、目標責任書、經濟合同、考核檢查結果、業務檔案、規章制度、以往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情況等資料;
(三)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相關資料;
(四)與履行職責相關的電子數據和必要的技術文檔;
(五)審計所需的其他資料。
第二十四條 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部門應當對所提供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并作出書面承諾。
第二十五條 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可以依規依法提請有關部門予以協助。有關部門應當予以支持,并及時提供有關資料和信息。
第二十六條 審計組實施審計后,應當向審計處提交審計報告。
審計報告一般包括被審計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履行經濟責任情況的總體評價、主要業績、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和責任認定、審計建議等內容。
第二十七條 審計處應當書面征求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部門對審計組審計報告的意見。
第二十八條 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部門應當自收到審計組審計報告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提出書面意見;10個工作日內未提出書面意見的,視同無異議。
審計組應當針對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部門提出的書面意見,進一步研究和核實,對審計報告做出必要的修改,連同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部門的書面意見一并報送審計處。
第二十九條 審計處按照規定程序對審計組審計報告進行審定,出具經濟責任審計報告;同時出具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報告,在經濟責任審計報告的基礎上,簡要反映審計結果。
經濟責任審計報告和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報告應當事實清楚、評價客觀、責任明確、用詞恰當、文字精煉、通俗易懂。
第三十條 經濟責任審計報告、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報告等審計結論性文書按照規定程序報學校黨委,按照干部管理權限送組織部。根據工作需要,送紀檢、監察、組織、人事等聯席會議其他成員部門。
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應當送達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部門。
第三十一條 經濟責任審計中發現的重大問題線索,由審計處按照規定向學校黨委報告。
應當由紀檢部門或者有關主管部門處理的問題線索,由審計處依規依紀依法移送處理。
被審計領導干部所在部門存在的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處理處罰的,由審計處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
第三十二條 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結束后,審計處應當組織召開會議,向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部門領導班子成員等有關人員反饋審計結果和相關情況。聯席會議有關成員部門根據工作需要可以派人參加。
第三十三條 被審計領導干部對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審計報告之日起30日內向審計處申訴。審計處應當組成復查工作小組,并要求原審計組人員回避,自收到申訴之日起90日內提出復查意見,報學校黨委批準后作出復查決定。復查決定為最終決定。
第五章 審計評價
第三十四條 審計處應當根據不同領導職務的職責要求,在審計查證或者認定事實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依照有關黨內法規、法律法規、政策規定、責任制考核目標等,在審計范圍內,對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包括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中個人遵守廉潔從政規定等情況,做出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評價。
審計評價應當有充分的審計證據支持,對審計中未涉及的事項不作評價。
第三十五條 對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當按照權責一致原則,根據領導干部職責分工,綜合考慮相關問題的歷史背景、決策過程、性質、后果和領導干部實際所起的作用等情況,界定其應當承擔的直接責任或者領導責任。
第三十六條 領導干部對履行經濟責任過程中的下列行為應當承擔直接責任:
(一)直接違反有關黨內法規、法律法規、政策規定的;
(二)授意、指使、強令、縱容、包庇下屬人員違反有關黨內法規、法律法規、政策規定的;
(三)貫徹黨和國家經濟方針政策、決策部署不堅決不全面不到位,造成公共資金、國有資產損失浪費,公共利益損害等后果的;
(四)未完成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政策措施、目標責任書等規定的領導干部作為第一責任人事項,造成公共資金、國有資產損失浪費,公共利益損害等后果的;
(五)未經民主決策程序或者民主決策時在多數人不同意的情況下,直接決定、批準、組織實施重大經濟事項,造成公共資金、國有資產損失浪費,公共利益損害等后果的;
(六)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對造成的后果起決定性作用的其他行為。
第三十七條 領導干部對履行經濟責任過程中的下列行為應當承擔領導責任:
(一)民主決策時,在多數人同意的情況下,決定、批準、組織實施重大經濟事項,由于決策不當或者決策失誤造成公共資金、國有資產損失浪費,公共利益損害等后果的;
(二)違反學校和部門內部管理規定造成公共資金、國有資產損失浪費,公共利益損害等后果的;
(三)參與相關決策和工作時,沒有發表明確的反對意見,相關決策和工作違反有關黨內法規、法律法規、政策規定,或者造成公共資金、國有資產損失浪費,公共利益損害等后果的;
(四)疏于監管,未及時發現和處理所管轄范圍內本級或者下一級部門違反有關黨內法規、法律法規、政策規定的問題,造成公共資金、國有資產損失浪費公共利益損害等后果的;
(五)除直接責任外,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對造成的后果應當承擔責任的其他行為。
第三十八條 對被審計領導干部以外的其他責任人員,審計處可以適當方式向有關部門提供相關情況。
第三十九條 審計評價時,應當把領導干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對領導干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和錯誤,正確把握事業為上、實事求是、依紀依法、容糾并舉等原則,經綜合分析研判,可以免責或者從輕定責,鼓勵探索創新,支持擔當作為,保護領導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第六章 審計結果運用
第四十條 學校應當建立健全經濟責任審計情況通報、責任追究、整改落實、結果公告等結果運用制度,將經濟責任審計結果以及整改情況作為考核、任免、獎懲被審計領導干部的重要參考。
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報告以及審計整改報告應當歸入被審計領導干部本人檔案。
第四十一條 審計處應當按照規定以適當方式通報或者公告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對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四十二條 聯席會議其他成員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運用審計結果:
(一)根據干部管理權限,將審計結果以及整改情況作為考核、任免、獎懲被審計領導干部的重要參考;
(二)對審計發現的問題作出進一步處理;
(三)加強審計發現問題整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
(四)對審計發現的典型性、普遍性、傾向性問題和提出的審計建議及時進行研究,將其作為采取有關措施、完善有關制度規定的重要參考。
第四十三條 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運用審計結果:
(一)根據干部管理權限,將審計結果以及整改情況作為考核、任免、獎懲被審計領導干部的重要參考;
(二)對審計移送事項依規依紀依法作出處理處罰;
(三)督促有關部門落實審計決定和整改要求,在對相關部門管理和監督中有效運用審計結果;
(四)對審計發現的典型性、普遍性、傾向性問題和提出的審計建議及時進行研究,并將其作為采取有關措施、完善有關制度規定的重要參考。
第四十四條 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部門根據審計結果,應當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一)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在規定期限內進行整改,將整改結果書面報告審計處,以及組織部或者主管部門;
(二)對審計決定,在規定期限內執行完畢,將執行情況書面報告審計處;
(三)根據審計發現的問題,落實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四)根據審計建議,采取措施,健全制度,加強管理;
(五)將審計結果以及整改情況納入所在部門領導班子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檢查考核的內容,作為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以及領導班子成員述責述廉的重要內容。
第六章 附 則
第四十五條 審計處和審計人員,被審計領導干部及其所在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和個人在經濟責任審計中的職責、權限、法律責任等,本辦法未作規定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以及其他法律法規執行。
第四十六條 本辦法由審計處負責解釋。
第四十七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2016年11月發布的《關于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實施辦法(試行)》同時廢止。